策略行銷管理》你要五分 我給七分…
|
|
|
在「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教育訓練課堂上, 我要求來自不同公司的高階主管及行銷人員分成三組,其中兩組代表「消費者」, 一組代表「3C零售業者及製造商」,針對3C賣場常見的客戶抱怨,分別從「消費者」及「3C零售業者及製造商」角度,提出處理方式。
如我所料,消費者與業者代表,對於客訴議題的處理方式,有相當大的落差。業者看到消費者滿滿三張大字報上的嚴苛要求,再比較自己所能提供的有限善後處理,不禁大嘆「不如歸去」,乾脆結束營業算了。 客戶永遠是對的 十年前,我在綠點高新科技任職副總經理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掛在廠區的兩幅標語———「規則一:客戶永遠是對的」、「規則二: 如果客戶有錯, 請看規則一」,憑藉著堅持卓越的客戶服務,這家當時一點都不起眼的中小企業,如今已是知名國際手機機殼大廠。 另一個專家眼中的客服成功範例,作法卻截然不同。中國信託透過作業基礎制成本會計制度,計算各類型銀行交易活動以及客戶的損益貢獻,適度淘汰對企業獲利沒有貢獻的客戶及交易活動,同時依貢獻度將客戶分級,提供不同等級的服務。 那麼,面對微利化及競爭白熱化,企業不計成本提高顧客服務水準、追求客戶滿意, 是不是正確的策略呢? 不少人以為「做的愈多,客戶就會愈滿意」。其實,客戶是否滿意取決於他們對於產品的品質、價格及服務的期望值。超過期望值,顧客就會滿意;反之,如果客戶的期望值很高,廠商就很難滿足他們。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相同的商品售價,為什麼有些客戶嫌貴,有些客戶卻能接受。 到簡餐店用餐,發現店家供應的餐點並非料理包,而是廚師現場調理的料理,相信顧客會滿意感油然而生;但到現炒中式餐館用餐的人,只會將這種情形視為理所當然。 因此,客戶期望值管理成為維繫顧客滿意度的一項利器,成功的第一個關鍵在於「比客戶的期望多一點」。 以3C零售業為例,競爭對手加碼競爭、公司政策、消費者的經驗及認知決定了客戶期望值的水準,於是乎12期零利率分期付款方案、買貴退差價、正常商品2%到10%的議價空間、不滿意可退換貨幾乎已成消費者的基本購物期待。 但廠商在沒有準備就緒之下就倉促推出上述措施,或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實際的執行面往往大打折扣,與消費者的認知有極大差距,所以購物糾紛、產品品質瑕疵事件層出不窮,不足為奇。 每次多做一點點 因此,客戶期望值管理的第二個秘訣在於「每次多做一點,比客戶的期望多一點, 逐步拉高客戶期望值,不要一次就做到100分,因為客戶的期望值上升容易下降難。」 不過,因此低估客戶滿意的重要性,那就誤解客戶期望值管理真義。為了節省成本,或因不夠用心讓產品及服務低於客戶期望值,就要付出流失訂單及客戶的代價。 有一家咖啡音樂餐廳因為用餐環境好、餐點美味,生意不惡,為了創造更高的營業額,業者縮短餐桌間的距離,增加二成座位,用餐環境因此變得吵雜不堪,生意逐步滑落。業者發現問題後,趕緊調整回來, 避免客戶進一步流失。 因此,客戶期望值管理第三個秘訣,在產品及顧客服務絕對不可低於客戶期望值。 製造業及貿易商要面對較高的客戶期望值。為了承接幾個月甚至一整年的龐大訂單, 眾廠商莫不卯足全力,從客戶參觀訪問期間的用心伺候到定期提供品管報表、交期及品質查詢第一時間處理、接到客訴派人出國全檢,可說是面面俱到。 期望與實質的落差 至於近年來躍為產業主流的服務業,消費者期望值與業者提供服務之間存在明顯落差。消費者對服務業的要求比照美日先進國家的水準,但業者提供的產品附加價值卻沒有明顯提升,造成客戶滿意度普遍不佳。 台灣連鎖零售業推動客戶期望值管理,最大挑戰在於克服人才素質的先天劣勢,以確保服務品質一致。客服人員薪資偏低,企業無法投入龐大訓練經費,加上近年來年輕人教養向下沉淪、流動率高, 因此很難期望台灣服務業有效執行客戶期望值管理。 企業除了在人才招募階段慎選工作態度正確、具備正面積極人生觀的應徵者,有計劃的推動 全面服務品質管理,並按部就班建立 標準作業程序,更是服務業向上提升的關鍵。 (作者是企業轉型顧問,曾任上新聯晴、華研唱片等多家公司總經理,著有《從矽谷到好萊塢》一書,huangfred@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