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星期日, 7月 29, 2012

識玉


識玉


談玉必須要先說識玉。

你見過未經加工的玉料嗎?告訴你,未經加工的玉料的外表與普通的礦頭、鵝卵石沒有什麼差別。

一塊玉料放在諸位面前,也許你怎麼也不會把它與一件精美的玉器聯系起來。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傳國玉璽”動人的故事,楚人卞和好心獻玉璞,就是因為沒有識寶之士的鑒定,蒙受了欺君之罪,被剁去了雙手雙腳:

公元前722年,史稱的春秋時期……。
這年的秋天,風和日麗,楚國人卞和同往日一樣,到荊山(今天的湖北漳縣)砍柴,揮汗之間,只見祥雲炫耀,一隻美麗的鳳凰,昂著脖子,拖著金碧閃閃的翎子,矜持又傲慢地棲在一塊青石上。華夏自古有“鳳凰不落無寶地”的傳說,卞和認定這塊鳳凰棲立過的青石,必定是絕世珍寶,就將它搬到山下,獻給楚厲王。誰知經過宮廷玉工辨識,被認為是一塊極為普通的山石。

厲王大怒,為懲罰卞和欺君之罪,當即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抱著青石又去獻寶,仍被有識之士判為普通的石頭,結果又被武王砍去了右足。

若干年后,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失去雙足的卞和堅信青石是傳世瑰寶,依然想去獻寶,無奈他失去了雙足無法行走,無法將他親眼看見鳳凰停留過的寶貝上呈君主,便抱著“石頭”痛哭不停。

過了三天三夜,卞和泣聲不止,消息傳到宮廷,文王聽說這件事,立即派出大臣和玉工迎接卞和,又命玉工開青色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光滑滋潤,完整無瑕,晶瑩潔白的美玉。文王將玉精工雕鑿成一塊玉璧,世人就用卞和的名字命名它為“和氏玉璧”。

物以稀少為貴,雖然玉材的生成原因與一般的石頭、鐵礦石等差不不多,但是開採方式上完全與其他礦石的開採完全不同。開採者必須要相當的識別能力,需憑經驗,小心翼翼地、盡可能大、盡可能完整地把它從岩石的夾雜物中分離開來。可見,將玉材從原生地高山上、地體中開挖出來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

玉材開采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高難度的作業,加上當時的運輸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清代以後因為運輸能力的提高,這種上山開採玉材方多了起來。

重達一萬零七百余斤的清宮舊藏《大禹治水圖》,青玉原料,即是當年採自新疆密(亦稱密勒塔山)。這在清前尚無先例。

另一種玉材採自水流剛出山的河中,它們由含玉礦的山體崩塌後,經水流較短時間的沖刷而成。個體比山上開採的普遍要小,玉材表層有粗松之感,尚有棱角,偶有上好佳品。傳統上稱其為“山流水”。由于處在河水上游,在枯水季節比較容易獲取。

還有一種玉材產于遠離山體的河道中,它們是山上的玉石隨湍急的水流而下造成的由于長期受水浸潤,受礦物質的染蝕,表層呈現灰黃色.人稱“水鏽皮”。染色深濃,呈紅色或紫色。但刮去皮層,仍保持原來的顏色,行家稱其為“虎皮子”。這種玉材由于長期且長途受泥沙的擠磨和水流的沖刷,表面几無棱角,似鵝卵石般,大大小小,參差不一。

清代椿園的《西域聞見錄》曾描繪和田:“其地有河產玉石子,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粟,有重三四百觸者。各式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碧如波斯菜,而全片透濕者尤難得。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今和田城東的玉龍喀什河,即《新五代史》中的白玉河,所產之玉,因經水流長期沖刷,白潤細膩,雜質極少,如羊脂豬膏,質量最佳。但都是小塊,傳統稱為“子玉”。

羊脂白玉,亦即《本草綱目》中所稱之:“潔如白豬膏,叩之鳴者。”用其雕刻人物、鳥獸、花卉、草木、山水、建筑物,皆為珍品。因此,封建時代王室最多用的是這種白玉。《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蒼玉……。”恰如世俗所說:“白玉者,白宇下面加玉即皇也”。可見白玉稀貴之一斑。這種稀貴的子玉,要發現它,獲得它,卻是採玉技術要求最高、最難,甚至是有些不可思議。

玉屬陰性,撈模時最好由同屬陰性的女子下水。

月亮亦屬陰,因此,月光下.水中有玉時,水面上會泛出閃閃銀光。人們循光而去,往往能找到白如羊脂的美玉。有些河則以所產玉的顏色得名。

出白玉,稱白玉河.出綠玉,稱綠玉河.出墨玉,稱烏玉河。

由于和田地區的子玉稀責,《新五代史》記載,每逢秋天來臨,水位下降的撈玉季節,一般人是絕對不讓進入玉河的,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清代。

《西域聞見錄》曾對清代和田採玉有過一段十分形象的描述:河底大小子錯落平鋪,于玉夾雜其間,採玉工作全過程完全由政府官員嚴密控制。稍遠處的岸上有一官員監守,近岸處有一官員監視。由地方上選派可靠的、熟練的民工,或三十人、或二十人(視河的寬窄程度決定人數)一字排開,并肩赤足踏石而行.憑他們的經驗,特別是靠腳的靈敏感覺踩探玉子,一旦發現,即彎腰撈起。岸上隨行的人即擊鑼一下,官員連忙用紅顏色做記號,以保証河中發現玉子的數量不致差錯。

由于和田玉的稀貴,清朝政府採取的措施十分嚴格,全部壟斷。在嘉慶十二年秋季的一份咨呈中,有關官員不但將葉爾羌、和田兩處采獲的玉石,每一塊點得一清二楚,而且還將它們的總重量也計算到了“錢”、“分”的微小單位,并以昂種不同,分列兩城撈到的白玉、白玉子,蔥白玉、蔥白玉子,青白玉、青白玉子,青花玉、青花玉子,青玉、青玉子各有幾塊,各重斤几兩几錢几分。

辯玉


“什麼是好玉?”

許慎說:“玉,石之美者。”因此,簡單地說,自然生成的、加工後能成為細膩勻潤、色彩鮮麗、質地堅韌、化學性能穩定的美石,都可在好玉的歸屬。

玉的涵義本來就非常之廣。這麼多品種,一種就會衍生出許多好的標準來,還有因材而異的構圖、工藝的精細問題等,很難一言說透。不過按習慣而言,我們平時說玉其實以軟玉和硬玉為主。

軟玉: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如:白玉、青玉、碧玉、黃玉等)

硬玉:與軟玉性狀接近的翡翠。

和田出產的純色羊脂白玉與緬甸冰種綠翠,皆是軟硬玉中的珍品,體現了質地堅硬致密、色澤晶瑩鮮麗的標準。然而好的材料僅僅是制作玉器的基礎,它的價值是要以人工設計雕琢后才能最終體現的。唐太宗說得好:“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因此,玉工水平的高下又是決定玉器品位的重要標志。好的玉器應該在用好的玉料的前提下,構圖精美和諧,工藝精雕細刻,撫之溫潤脂旨滑者。

另外,玉作的時代、歷史上的作用、占有者的身份、造型的獨到,往往又能左右玉器的價值。

目前市場上多見檔次極低者,談不上好玉。新玉中有翠玉、青玉、白玉、岫玉、獨山玉等多種﹔另一類屬仿古玉,數量不小。市面上的仿古玉都靠染色、火燒做假,仿制技朮普遍低下。岫玉,湖綠色,質較軟較純淨,可見到一些工藝較佳的大件擺飾.只是檔次不高。獨山玉几無精品。青玉、白玉色質皆優,有時甚至能見新疆子玉,但貨源很少。一般作小挂件,能見精品。翠玉是市場上的習慣稱謂,它就是翡翠,也是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主體.但不是那種作戒面或項飾的天文價的冰種優等綠翠,而是紅翡、綠翠、灰白、紫羅蘭各色間雜的稍次翡翠。由于色彩較丰富,玉工便依原材料的形、色,巧加設計,雕琢成擺件、挂飾或臂飾之類.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藝朮效果。


佩玉


玉能避邪納福,能將天地之靈氣與人體產生效應,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配玉的風氣蔓延各地,但如何選擇玉飾之意呢?本篇將從蝙蝠、葫蘆喻吉祥說起。

中國玉器的題材中,神仙人物、鳥獸動物、星云山水、樹木花草等等,可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從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綿延到了今天。

蝙蝠的”蝠”因與幸福的“福”諧音.人們用玉材琢刻蝙蝠的形象.喻福,討口彩,取吉祥。“葫蘆”因近“福祿”,同樣是琢玉中頻繁使用的題材。

這種題材開始盛行于明代,至清代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福在眼前”把一只蝙蝠刻在一枚有孔眼的古幣上面。

“福壽延年”把蝙蝠刻在一只壽桃上。

“多福多壽”多只蝙蝠與壽桃刻在一起。

“福祿壽僖”將蝙蝠和梅花鹿、壽桃、喜鵲(或直接刻一喜字)為伍。

“五福捧壽”在五只蝙蝠中間雕一壽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和合”以五只蝙蝠與荷花、圓盒為伍.“荷”同“和(安寧、平和)、同“合(投契、融洽)

“福壽雙全”蝙蝠、壽桃、古錢.”錢”音近“全”,“二”義同“雙”。

“福至心靈”蝙蝠、壽桃、靈芝。“芝”諧音“至”,“桃”似“心”形,靈芝之“靈”。

“流云百福”以蝙蝠與云紋為伍,“云”意“綿延不斷”,形似“如意”,象征幸福如意。

“福從天降”蝙蝠刻在一娃娃的頭頂上。

“福壽三多”蝠、桃、石榴或蓮.“石榴”、“蓮子”均寓多子之意,“即福多、壽多、子多”。

“三多九如”蝙蝠、壽桃、石榴、如意。“三多”即“即福多、壽多、子多。“九加”出自《詩經》中:“如山加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崩,如松拍之茂.無不爾或承”。

圍繞在“蝙蝠”的一個福”字做口彩的例子舉不勝舉,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美好追求的詞匯之丰富。

一只雄雞.一棵雞冠花。雄雞的高“冠”是“官”,雞冠花之“冠”又是“官”,豈不是“官上加官”?這類題材對于今天的人們,仍然起著良好的祝愿。如各類競賽,運動場上的健兒們果得到一件“爭‘雄’(雄雞)奪‘冠’(雞冠花)題材的玉佩,似乎更具有一種中華民族的特有的意蘊含蓄的美學內容。

在藝朮形式上,中國的這種玉雕工藝,形式上是寫實派.花是花、鳥是鳥、人是人,人人看得懂,但意蘊上卻是一種音、物之間的借喻形式,玉器上的紋飾都是美好的、吉慶的向往,這恐怕是一種唯中華民族獨有的、令人叫絕、妙不可言,甚至有時顯得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寓意文化。

迷玉


迷玉的人很多,迷玉的名人也更多,自古如此:

傳國玉璽從出現到消失,充滿著迷玉的玄機。

在雕鑿成“和氏玉璧”的幾百年后,楚國相國昭陽滅越敗魏。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為了表彰昭陽的功勛,就將和氏玉璧賞給他。

一天,載譽而歸的昭陽率領百余賓客在姜太公曾直鉤釣魚的名勝地赤山游玩,大擺慶功宴,酒席宴上,眾嘉賓欲一睹和氏玉璧的光彩,昭陽推不掉眾人之請,把和氏玉璧拿出來讓大家觀賞,眾賓客見和氏玉璧寶光鑠鑠,照人顏面,都交口稱贊。這時,山下深潭中忽然有丈余長的大魚和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頓時爭相觀看,及至散席,和氏玉璧不翼而飛了。當時縱橫家張儀還未發跡,正在昭陽門下做食客。昭陽手下人見張儀貧窮落魄,就誣陷他偷了和氏玉璧,結果“嫌疑犯”張儀被鞭苔數百下,遍體鱗傷。但和氏玉璧依然查無下落,究竟誰偷了和氏玉璧,千古以來無人可解。

五十餘年后,趙國有個太監繆賢,用五百兩黃金在一個外地人手裏買了一塊玉璧,後經玉工辨識,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無價之寶的和氏玉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玉璧在繆賢之手,就把和氏玉璧奪去,占為己有。

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玉璧在趙國,也想得到這塊寶貝,就寫信給趙王,假說願以十五座城市的代價和趙國交換和氏玉璧。趙王不得已派葡相如懷璧出使秦國。

秦昭襄王見和氏玉璧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連聲稱贊,葡相如見秦王無意兌現諾言,就用計拿回玉璧,約定秦王于五天後在正殿當著各國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璧換城。葡相如回到使館,卻暗地命人帶著和氏玉璧偷偷回了趙國。

五天後,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玉璧已送會趙國,怒氣沖天,但殺了葡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玉壁,反讓各國恥笑,只好將葡相如放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故事。事隔六十一年以后,趙國終究被秦國吞并,和氏玉璧也就落在秦王贏政的手中。

公元前221,秦王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皇帝的印自然要選天下絕無僅有的寶玉才行,于是秦始皇命令宰相李斯磨和氏玉璧作皇帝的印璽,稱之“傳國玉璽”。

公元前219,秦始皇巡游天下,龍舟行至湘山(今湖南岳陽縣),突然,狂風大起,波浪淘天,龍船顛簸起伏,眼看就要船翻人亡,秦始皇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博士急忙叫喊:趕快丟寶,謝神鎮浪!秦始皇在慌亂中,掏出傳國玉璽丟入洞庭湖,頓時風平浪靜,龍船靠岸。秦始皇上岸后,抬頭一看,前面有座紅磚古祠--- -湘君祠,相傳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作妻子。舜南巡死在湖南,二妃追至湘水邊死去,後人在此立祠。秦始皇見祠大怒:朕是世上人王帝主,聖天子出巡,理應百神開道,大膽湘君,不來護駕,其罪非小,留爾祠廟何用!一怒之下,命令地方官員將山上樹木統統砍掉,一把火燒了祠廟。

八年以後,關東有個使臣赴咸陽公干,半夜經過華陰平舒道,突然,路旁跳出一個面目猙獰的怪物,怪物將一塊玉璧交給使臣,并說:為吾贈?高池君,今年祖龍死。說罷就不見蹤影。使臣又驚又怕,急赴咸陽如實奏聞,秦始皇取玉細看,才知是八年前沉入洞庭湖底的傳國玉璽。

公元前206,劉邦率兵功入咸陽,秦王子嬰手傳國玉璽,敬獻給劉邦。劉邦掃秦滅項,建立了漢朝。傳命將傳國玉璽代代相傳,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做了皇帝,當時因漢家小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玉璽由孝元太皇太后代管,王莽就命弟弟王舜去長樂宮取傳國玉璽。孝元太后見王舜進宮逼璽,取出傳國玉璽狠命往下一摔,罵道:得此亡國璽,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王舜連忙拾起傳國玉璽一看,傳國玉璽已被摔去一角。由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任你巧奪天工,精心細作,一塊完整的寶璧終究還是留下缺痕。

短命的王莽政權滅亡后,傳國玉璽復歸漢光武劉秀,史稱東漢。

東漢末期,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玉璽,回宮后,傳國玉璽就此不知去向。

不久,十八路諸候討董卓,長河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夜間,孫堅忽見城南有五色毫光直沖斗牛,近前一看,毫光來自一口井,井欄上刻“甄官井”三字,井口閃閃發光,井內蒸氣飛揚,孫堅命軍士抽干井水,從井中撈起一具宮裝打扮的女屍,屍體仍未腐爛,女屍頸下有一錦合,內有一金鎖扣著的朱紅小盒子,孫堅從中取出一方玉璽,該玉璽方圓四寸,上刻有五龍交鈕,旁缺一角,用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相傳這八個篆字,是秦朝宰相李斯親筆所寫,刻在玉璽之上。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心生異念,也想靠天命做上皇帝,下令撤兵回魯陽另作打算,孫堅不久陣亡野山。袁朮乘孫妻吳氏扶柩歸里之機,派兵半路攔截,搶去了傳國玉璽。后來,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遇到廣陵太守徐繆,依袁術先例辦理,也將傳國玉璽搶去。

徐繆將傳國玉璽獻給了曹操,三國鼎立,傳國玉璽屬魏,三國歸晉,傳國玉璽也歸晉。

西晉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傳國玉璽不停地被你搶我奪,每一次傳國玉璽的交替易主,都伴隨著一場血腥的殺和戰爭。公元352年,慕容俊攻克魏國的鄴城,謊稱獲得了傳國玉璽,改永和八年為元璽年。自己登上燕國皇上的寶座,而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被濮陽太守戴施派人偷偷獻給了晉穆帝。

后來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奪回了傳國玉璽。經過隋末農民大起義,傳國玉璽又落入唐高祖李淵之手。

和氏璧故事裏的那個識玉、迷玉的楚人卞和,迷玉竟連性命都不顧。貪心的秦昭王為了一塊玉,可以不要十五座城池,歷朝歷代重復上演了“走火入魔”式的迷玉。

到了大清,又出現了迷玉迷出不少名堂來的卻要數乾隆皇帝。

作為皇帝,在人們的心目中,無非與風流侗悅、花天酒地、婢扶妾擁,尋歡作樂、聖旨滿天飛聯系在一起。乾隆皇帝更以其下江南的風流故事,而家喻戶曉。其實.歷史上許多事情我們不都是很清楚的.有時甚至是很片面的,原因是史料的淹沒,或是文人的誤導。乾隆九歲師從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學文,後從庄親王允祿習鐵炮.隨貝勒允僖練弓術。婚後在學業上又受張廷玉、朱軾、蔣廷錫等名儒指導。接位后,仍潛心于文藝。命翰林文士整理編纂《石渠寶笈》等有關書畫、銅器、錢幣、硯台等文物圖諾。然而最讓人驚詫不已的是一國之尊,日理萬機的乾隆皇帝.竟是一個愛玉、玩玉、研玉的玉痴。

乾隆擅長詩文,他光為玉事竟然寫下了八百餘()篇。讀了幾篇發現他在鑒考古玉、辨証偽制、糾正俗樣、祟尚師古、提倡畫意和推廣痕玉(一種巴基斯坦琢工風格)等等,都達到了不俗的境界。

有關玉璧的起源問題,由于中國田野考古工作開展較晚,古董界一直是憑主觀和傳統經驗下結論。人們一見璧就會不加思索地稱其“漢玉璧”。漢玉谷璧”、“舊玉谷璧”、“古玉璧”等等。乾隆時期更是無從參考。早年的乾隆同樣被這種年代觀所影響。留下了《詠漢玉谷璧》等詩文。以後他日驗多了.有所積累,終于感覺到玉璧上“千年幽伏土華蝕”、“水銀浸久黑如雲”、“歲久人士頗剝蘸”等諸多跡象,証明玉璧的歷史遠遠在漢代之前。在他的詩文中還多次提出質疑.“自是周家器,偏稱漢代遺”。

以後他通過對一些形似古朴的素璧的仔細觀察.更科學地提出了“淘然見此虞夏器,謂之曰漢實頓置”,將玉璧起源的年代從周代提前到了原始社會的最後階段─飛氏、夏后氏時代。與當今考古界公認的距今四千多年的結論十分接近。

在研究古玉方面.乾隆除了自己從實物上仔細觀察,有所發現外.還能不恥下問,提高自己。

宮內幾件玉杯,器表有一層赫褐色的磷磷光彩,深淺不勻,深處似焦稠羹塗在杯上一樣,撫之磋手,并未浸入肌理。其脫落處亦若土華剝蝕。乾隆初看時誤為漢物,但當他看出破綻後卻又無法定論。想不到“至高無上”、“金口玉言”的乾隆皇帝居然屈尊直接去請教一位祖輩琢玉、同時經常有偽作問世的蘇州工匠姚宗仁。姚一口承認這是他祖上的作品,并說,我祖上世代琢玉、做假,靠它吃飯。乾隆聽得認真,又向他提了許多問題,姚見皇上興致極高,遂原原本本地把自家的絕技,一招一式全盤托出。乾隆聞之覺得他說的對后人也有較好的啟示作用。于是把自己一開始怎樣認識這三件玉杯,發現疑點後,又如何請教姚宗仁,姚又如何逐一解釋.詳細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并給每一件玉杯附上此文。據楊伯達先生查檢,現在尚見三件玉杯附有此文。其中一件白玉雙嬰耳杯,一件青玉雙璃耳圓杯器表的作偽遺痕,果若御文所記:“驟視之,苦土華剝蝕.炎劉(炎黃劉漢)以上物也.撫之留手、要屢非內出一….”讀者仔細看看照片上的這件《青玉雙蛹耳杯》,能否從中找到乾隆皇帝當年的感覺呢?

乾隆帝除了鑒玉、識玉之外,對當時的玉作工藝、風格也有不少很有見地的觀點,提倡因材施藝.提倡畫意,特別是自乾隆二十五年始,新疆每年向朝廷納貢玉料四千斤、玉器業有了較大發展,社會上出現了盲追求產量而降低質量,玉工們拔苗助長的浮躁心態和華器、機巧、繁褥的傾向,受到了乾隆的多次痛責。甚至對具體一件玉牛上繁褥的畫蛇添足式的頭籠、繩,直接提出了磨去的指令。為了扭轉當時玉壇上的不良傾向.乾隆帝極力推祟師古,提倡仿古彝玉器。有趣的是還讓玉工在玉器上刻偽款,并予火燒。皇上成了清官制造偽古玉的指使者和倡導者。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迷玉的乾隆帝.不知出于其手下的歪點子,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居然驅使手下將他的詩文直接刻在了古玉器上,好端端的文物,弄得不倫不類,面目全非。有一件綜形器上的刻文,連位置也給上下顛倒了,實在可惜。

辨玉


喜歡玉的人,最怕的也許就是贗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貨。

朋友的母親從台北來新加坡小住,整天精神低落、心神不定。去了幾次醫院檢查,也無確定有什麼病情,她在煩惱中找我咨詢,我建議她佩帶一根翡翠項鏈試試,她就將隨身帶來的一條項鏈給我看是否合適。

“不適合!這不是翡翠,玻璃一塊!“

她告訴我,這塊翡翠是購于台北一兜售玉器小商販手中。當時看到此翠一周纏枝花卉,非常喜歡,雖然不甚精致.但是價錢便宜。

事實上,市場上玻璃仿制品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一批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討人歡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外行人只要從價格上就知其假。另外,這種玻璃制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冒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

用手摸、肉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手上有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鑒其真偽.可以從三處觀察:

一、由于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鑽,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等等,還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比較難識的品種.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為主。其顏色可以任意調配,放大鏡也難找氣泡,據說紅外光譜儀上能立顯原形,但目驗除了一般不實用的破壞性檢驗,敲碎找石質斷面.火燒看其反應等辦法外,關鍵要看器表有無天然石紋。人為加工的畢竟不自然,高倍放大鏡下更會暴露無遺。

另一注意點就是,這種材料一般大多作成手鐲,仿的多系獨山玉、岫玉,價位也不高.因此,當你面對這種色質器物時,小心判斷,盡量避免。

另見一種翠玉,所謂的福祿壽三色,特別艷麗者,雖然質地不假,但翡紅、翠綠兩色是人工染上去的,且兜售這種貨的商人對買客特別注意察顏觀色,千萬不能上當。

靠加熱、輻射、染色製作贗品的方法還有幾十種。因此,讓人頗有防不勝防的危險。不過初涉玉市的讀者也不必過分緊張,因為其中不少技術發明與應用,是人們有感于寶玉石的稀少,系有意、公開用來製作代用品的。

如在商店裏能夠見到一些標明人造金剛石、貓眼、紅、藍寶石即是。讀者如想買到真的高檔品,為了不化冤枉淺,還是請個專家陪同前往,或盡可能去有信譽的大商家,千萬不能貪小失大。

如前所述,贗品的出現概括起來目的有二個:

一、 無(或少見)珍貴品的情況下的故意仿制代用。

二、 出于欺詐、謀利之目的。

這兩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同樣屢見不鮮。

唐玄宗執政期間,為了祭拜天地.在禮玉失傳,又缺少大規模玉材的情況下,只得命令手下按《周禮》上描述的古代蹤璧形式縮小改制。對今人言,這種玉器是唐代的文物,以先秦器論,則是不折不扣的贗品了。清宮的藏玉可謂豐富貴重,但誰也想像不到,下面歷年進貢上來的玉器中,假冒偽劣者甚多。也不知是藝百姓愚弄了逼債的官兵.還是貪官污吏愚弄了皇上。

到乾隆手上時,真真假假一大堆。

其實,這也難怪乾隆,因為中國古代的制假手段實在高明,有些方法說來簡直是匪夷所思,到了極點。列舉幾種:

要使新玉產生一種古灰沁的舊玉效果,“須以人乳頻頻蒸之,院其色稍潤,然后加盤切”而成。

一種叫“石灰古”的、使玉器表面“其色灰死如雞骨”痕跡的加工辦法,是用火燒成的。使玉器表面產生紅色血紋的辦法是“以美玉作成小器,割生羊腿皮納于其中,以線縫固,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血紋。”

另一種使新玉產生“土花血斑”的古玉色相的辦法是先“殺狗,不使出血,乘熱納玉器于其腹中,縫固埋之通衙,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土花血斑。”

還有使新玉產生深紅色桔皮紋效果的辦法,是由乾隆年間無錫一個叫阿叩的人發明的。先“作毛坯玉器.用鐵屑拌之,熱醋淬之,置濕地十余曰,再埋通數月。然后取出,則玉為鐵屑所蝕.遍體桔皮紋.紋中鐵鏽作深紅色,且有土斑灰.不易褪,宛如古玉等等。”

玉器的鑒定,分新玉和舊玉兩類。新玉的鑒定側重于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有些技朮性內容前已涉及。然而舊玉的鑒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得玉器的制作時代和在歷史上的價值。

玉器歷史價值的証實,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的。一件舊玉如果連它的時代也搞不清楚,它的歷史價值又從何談起呢?而要鑒定一件玉器,其經驗并非一就而就的.而是靠平時一點一滴、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所謂“冰凍三盡,非一曰之寒”。特別是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尚元考古發掘,玉界在無出土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全靠艱苦摸索出來的經驗。因此,不少人對自己的新發現都十分珍視.哪怕是一只魚眼的方圓,一條龍爪的多少,作為絕技,決不輕易傳人。近几十年來情況有所改變。

目前書店裏關于鑒定玉器的書很多,有的內容也寫得不錯,但看過之後往往不知所云,原因是許多書講得太籠統,一本薄薄的書.就包含了“玉器鑒定”這樣一個大題目。從原始社會一直講到明清.猶若蜻蜒點水。如果自學,鑒于目前古玉較難見到實物,則可勤看玉器圖冊.特別是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可靠的玉器是首要的。幾本專題性發掘報告或圖冊,必須仔細、認真、反覆看,時常掩卷默記。一個時段、一個時段進行。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接著再參閱有關論及某一時代玉器特點的論文.互相聯系,你對玉器的斷代水平便會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到這個時候,你應盡可能多的接觸實物,以校正書上圖畫與實物之間的視差。再後是先不看圖片上玉器的文字解釋,依自己已有的那些積累,看看它像哪個時代的東西,大致確定之後,再看書上的文字.有否出入,出入在哪裏?如果感覺自己“理直氣壯”,結果卻與文字不符,那麼找機會請教專家.尋找原因。如此反復.眼力自會敏銳許多。

另外,時代的判斷在有些玉器上允許有一定的跨度。因為玉石器比較珍貴,又不易腐朽.因此,作為傳家寶,早期的玉器出現在晚幾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個時代的晚期與下一個時代的早期的玉器.風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沒有記年的玉器,細微的出入亦屬正常。典型的雙尾龍紋玉璧,即是戰國和漢代都有出土的文物,五千年前崧澤文化扁薄橋形玉璜,在四千年左右的良洛大墓中屢有出土。把良洛墓中出土的理解為崧澤文化的遺傳物未嘗不可。因為兩個文化同處一地,而見考古界公認良涪文化是由形澤文化直接演變發展而來的。說它是良活人的作品。也沒啥不妥,因為直接出在良渚墓中,而且璜上的剖切遺痕是兩個文化共同使用的軟切割工藝。

在識玉的技巧上.除了不忘掌握每一個歷史時段玉器的各個時代風格外,也要學會對每一種器物的綜合分析。舉例來說,中國玉龍,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到明清,各個時段玉龍的特征可以作為一個單元去分析認識,同時也要注意不同時期玉龍肢體上每一器官、每一構成因素的橫向比較。如將龍的眼、角、腳、爪、鱗、尾等,分別按時代從早到晚的演變形式歸納排列出來。原始社會的玉龍眼睛是怎樣的?主要有几種?商代是什么形狀?周代起了什么變化一直排至明清。再將角、腳等等以此排比,在腦筋裏形成圖像,那麼,今後你碰到再多的“龍”,也不至像“好龍”的“葉公”那樣,膽顫心驚,逃之夭夭了。

藏玉


玉器,人見人愛,但它畢竟是珍貴品。當你來到博物館參觀時.在展柜、展台上琳琅滿目的文物中,名揚四海、價值連城的寶貝恐怕不在少數,哪怕你來到一般的藝術品商店、珠寶商店、拍賣行、文物商店,幾千幾萬幾十萬的商品.會令你咋舌。博物館裏的文物屬國家所有,市場上是不允許買賣的。商店、拍賣行裏的玉器,其價值也會對任何個人產生壓力。如此說來個人收藏就無能為力了?因為收藏玉器并不完全是以價高,是不是古董為前提的。

錢多,收藏的選擇面可以廣一些,可以精一點全一些,甚至也可以文物為主。但錢再多,你也買不到,也買不動那些國寶名玉。相反,有人自恃錢多,亂買一通,雜七雜八,也不見得上檔次。同樣經濟收入一般者,也大可不必為此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你完全可以以特色、小題材、精美、便宜的新玉取勝,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自己收藏的檔次和內容。

以下是根據市場情況和各種經濟條件,提出幾個方案。供大家參考。

收藏文物.以經濟條件好的為宜。實力特別雄厚的,可按有精必收的原則。稍次的可以時代為專題.如“唐代古玉”、“宋代古玉”、“明清古玉”之類。以用途分 古代佩玉”、“古代禮玉”、“古代山子”。以具體器物分“中國玉琮”、“中國玉璧”、“中國玉烏”、“中國玉龍”、“中國玉人”、“中國玉杯”、“中國玉帶鉤”等等。

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藏玉愛好者,雖然以文物為收藏對象有不小的困難,但偶而買一二件自己特別喜歡的,也未嘗不可。但這件文物必須有一定檔次,或質地、或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否則.一件價格不菲的平庸貨,你把它視若寶貝,充其量也不過屬二流.那該多乏味!相反,你若能覓得一件人無我有的古玉,也許你在藏家們心目中會占有一席之地。

收藏新玉這支隊伍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經濟條件好的,則以工好、質優的翠玉擺件為主。有“翡翠人物”、“翡翠花卉”、“翡翠仕女”、“翡翠動物”等題材。稍次則以佩挂件為主。佩挂件的造型比較單一,值得收藏的也只有翠玉、新疆子玉。“佛像”、“吉祥語”、“花鳥”等題材由于數量多,挑選余地較大,價格上并不懸殊,收藏僅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准。由于參與制作的工匠水平高低不一.你經常會從同一價位的佩件中發現一些工價翻倍的精品來。

當然,收藏之前,你也必須熟悉市場,了解市場。然而這方面正是一大批愛玉族所欠缺.顯得不知所措的。什麼情況下去國營商店,什么時候可去私家淘便宜貨,下面的玉市分析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拍賣行裏時有好玉發現,一般也有鑒定師把關,但要經常密切注意貨源的流通情報,稍有疏忽,好東西會與你擦肩而過。這裏的拍品來源和品種十分複雜,全能型的鑒定師畢竟為數較少.贗品出現和糾紛案時有所聞。讀者參拍前應盡可能另請專家代為鑒定或評估。

當然,進入玉市,你能請到了解行情的專家朋友幫忙,那是再好不過了,因為他們往往會在一批不起眼的低價玉器中挑出值錢的東西,他們可以從店家再三推荐的所謂好玉上發現一個致命的缺陷,有時還會將店家再三聲明便宜的玉價上不可思議地還去一大半,我相信,只要擺正位置,對號入座,那麼你的收藏─定應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