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星期二, 8月 07, 2012

當我的新同事是外國人


當我的新同事是外國人

       
Page 1 of 4
主講/吳明忠(蓄源科技總經理)

全球輪調與跨國移動的速度遠比想像中快,即使不在外商公司,也有越來越多機會與外籍同事共事。當部門新來了外國人,如何與他相處,又該怎麼幫助他融入台灣的職場文化?

為了降低水土不服的潛在問題,公司在雇用外籍員工時,會盡量選擇國際化經驗多,或是原本就對東亞文化接受度高的「文化混血兒」。然而,不同國家的人,思考邏輯與工作習慣,多少還是不同。面對彼此的差異,必須5050(一半一半)互相適應與尊重,積極溝通以避免誤解。針對比較顯著而需要相互適應的地方,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則:

建立清楚互信的溝通模式

語言隔閡,常常造成外籍同事與台灣同事之間,只要沒有適當的翻譯者或居間協調者在場,溝通就能免則免。其實彼此都應該把握機會,加強語言進修,主管也可以鼓勵語言交換。另外,可以先減少全員集合的大會,拆開成專案合作的兩三人小型會議分頭進行,從小而美的組織開始,逐漸增加充分交流的機會。

避免語言隔閡產生誤解,凡事執行前最好多多再確認。如果細節說不清楚,就以書面來往。與外國同事共事,即使有翻譯人員在,也儘量直接溝通,遇到誤會就當場給予解釋,避免透過第三者傳話,這樣也能從直接互動中了解雙方的個性。

中國人講話比較模糊,主管在言談間也比較多左右搖擺的空間。與外國部屬討論任務,最好是說了就要做,不一定會做的事情就不要說。

對於外籍同事的提案、或外籍主管的決策,在成本風險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應該充分信任接納,敞開心胸學習新的工作模式。

尊重不同時間觀與工作節奏感

「工作即生活」是台灣職場文化上司空見慣的不成文默契。但是許多老外重視私人時間,不習慣週末工作或義務加班。例如聽說在德國,有些主管還怕員工自動加班,萬一沒付加班費,依法員工可以告公司。這一點倒是不必強迫老外入境隨俗,授權後尊重對方的工作節奏感。

有些外國人,會抱怨台灣客戶不守時,或是內部開會時間一改再改。這時候,可以多帶他們去見識傳統的婚喪喜慶,稍微體會一下我們文化中比較微妙難以明說的時間觀。

馬屁文化放輕鬆

台灣職場上,上司與下屬間職級的階級意識十分明顯。例如尾牙等吃飯與同歡場合,台灣同事會不停奔波席間鞠躬敬酒,而老外則坐著納悶,吃頓飯何以要把身心搞得如此「不舒適」?
下屬與客戶開會中途,老闆闖入,台灣人通常會暫時打斷談話,趕緊站起來迎接招呼老闆;而外國人會繼續與客戶交談。他們認為沒先約時間就跑來的人,無論是誰,理當等待。

這種權力關係間的應對文化,可以事先對外國同事解釋;若主管的行事風格是開放型,也可以免除這些繁文縟節,以平等的夥伴關係一視同仁。

帶外國同事一同拜訪客戶,增加非正式互動,可以幫助外國同事進入狀況,多認識台灣市場的文化特殊性與現實面。

以發名片的動作為例:台灣人通常雙手奉上名片,對外國人把名片往桌上一放的國際禮節感到吃驚。

外國人眼中較為失禮的情境,則是拿到名片當場瞇著眼睛看半天,或漫無意義散發名片,卻不跟對方聊上一句。

平等對待不同種族的外籍同事

台灣人民普遍較崇尚英美語系國家,以為英文母語,就比較優越;東南亞來的,就比較卑微。

不同國家的人還是應該多混合交流。不要放任形成諸如德國幫、美國派、日本組這樣壁壘分明的局勢。尊重多元文化風俗,例如回教

徒要定時禮膜的時間就儘量准假。多關懷異鄉客:例如護送語言不通也不熟悉環境的外國同事坐計程車;或協助處理急病等意外狀況。

兩種文化背景的人磨合過程,如同一塊圓形的兩半:中間不應是硬生生對峙的直線分割,而是S型的動態曲線,如太極般圓融。(整理/蕭舜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