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星期二, 8月 07, 2012

上海國福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財務贏 才算是永遠贏



上海國福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財務贏 才算是永遠贏




【李書良】
「市場有時候要靠業者動頭腦去『教育』的。」葉惠德笑著說:「很多人怕自己的創意與傳統的觀念牴觸,但有時逆向操作反而會得到意外的效果。」
提到龍鳳食品的水餃,相信台灣人都不陌生。而老闆葉惠德白手起家,在台灣打響「龍鳳」的品牌後,於1990年代初期,有感於台灣的內銷市場已漸趨飽和,他把腦筋動到對岸,在經過實地考察後,葉惠德決定落腳在最具發展潛力的上海,成立上海國福龍鳳食品。

買湯圓要排隊、攀關係

1993 9 月,龍鳳水餃在上海上市,當時葉惠德評估在五年內要達到 4 千萬元人民幣的營業額,結果沒想到第一年就超過了 4 千萬元,讓他大感意外,也重新評估市場的真正消費潛力。

龍鳳的成功不僅在水餃,葉惠德記得,19931995年每逢過年時,總有大批的上海民眾排隊等著買龍鳳的湯圓,有時還必須攀關係才可以「插隊」。

提到在大陸開拓內銷市場的艱辛,在大陸打拚10幾年的葉惠德,有一肚子的心得。他說,首先是仿冒問題,只要搞出一點名堂,就有人急著準備依樣畫葫蘆,藉此賺一票。龍鳳也有被人仿冒的經驗,有些人用龍鳳的包裝袋,不過名字改叫「龍風」;更惡劣的,則是完全照抄。

「這根本防不勝防。」葉惠德說:「遇到這種事就是要去捉去查,但中國這麼大,結果常常很難有頭緒,無法真正杜絕。你找到仿冒品批發商,他會跟你說東西是別人從外地載來賣的,他也不知是誰仿冒的。」

其次是應收帳款難收回,這也是許多台商苦惱的老問題。第三則是中國大陸各地的政策法令標準嚴、不統一。

葉惠德說:「像以生菌數的標準來說,台灣可容許在300萬隻範圍內,大陸卻是30萬隻,比台灣嚴格10倍。加上大陸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上海檢驗過的產品到了別的省分不被承認,還得重新檢查一次,否則就拿不到當地的准銷權。」

控管不易是一大難題

談到這裡,葉惠德指出,法規的不統一與疏漏,對於食品業者來說,讓「如何做好品質控管」成為一項難題。

他說:「很多東西我們沒辦法一一管得到,例如原料來源、通路、設備等。大陸的檢驗標準又很亂,例如檢查冷凍食品有設立標準,但對於麵粉、醬油卻 沒有一套標準,自由心證的範圍很大,如果製作這些東西的業者出問題,我們終端廠商就要倒楣。有時大陸的公共藥品監督局來查,總會被他們抓到一些缺點,一次 罰個34千元人民幣是跑不掉的。」

既然標準這麼嚴,為何中國大陸「黑心商品」事件依然頻傳?葉惠德苦笑說:「他們對正規經營的廠商管得很嚴,要求很多,但出問題的都是那些不正規經營、沒有執照的業者,在暴利吸引下,這種人在大陸太多,抓不勝抓。」

隨著企業愈做愈大,人才需求的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葉惠德表示,管理、生產、行銷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這方面他比較喜歡自己培養、訓練員工,養成龍鳳自有的班底,雖然被人挖角的困擾難以避免,不過他還是堅持下去。

對於部分台商對大陸幹部的不放心,擔心他們「搞怪」,葉惠德倒是比較願意放權。例如龍鳳成都廠的總經理就是大陸人。但葉惠德也坦言:「相比之下,台灣老闆和大陸幹部比較難交心、建立信賴感,這位成都的大陸總經理跟了我11年,經歷多次考核與挑戰,才把重任交給他。」

他認為,大陸推行「社會保險金」這些制度都是無法抵擋的,台商唯有落實審核與內控制度,讓好的人才願意留下來。

競爭對手不停變化

「想在中國大陸發展要很投入。」葉惠德建議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人:「這個市場的競爭對手與環境經常在變化,如果想在市場上做出品牌或口碑,必須 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殺價只是你與別人競爭的唯一手段,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本地人深諳當地市場,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跟你玩,要不然也可以今天做完某項 產品,明天再換一樣玩,台商很難搞得過他們。」


以龍鳳來說,公司以上海為中心,近年來陸續在廣州、天津、成都、浙江嘉善不斷設廠,依據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推出主打產品,形成「華北賣餃子、華東賣湯圓、華南賣包子」的局面。

葉惠德說:「龍鳳的產品多,可分為餃子、湯圓、發麵、點心、團食、火鍋、冰品等七大類。由於產品多,不太可能每樣都和別人拚第一,但如果競爭者打到我的核心產品,如餃子、湯圓、火鍋、包子的話,就一定要反擊才行。」

對葉惠德來說,龍鳳食品在市場奮鬥10幾年來,競爭對手一直在變,對手倒不是那些全國性的大企業,而是各省市區域的代表性業者。

爭取都會白領與中產階級支持

葉惠德說:「早期北京的國營企業瑞達、哈爾濱的毛毛都是當地市場的強者,今天瑞達已經在市場上消失,毛毛也無往日光彩;1996年在河南鄭州崛 起的三全以低價競爭的策略,迅速在市場上擴張;連台灣著名的海霸王也曾在市場上出過一陣風頭;國營的『廣州酒家』只做一項月餅就可以活一年;而具有中資背 景的香港『灣仔碼頭』也是龍鳳的對手,它們的餃子品質好,價格便宜。」

面對各區域強勁而多變的對手,葉惠德表示,龍鳳不走其他業者慣用的殺價策略,「這樣只會讓客人覺得買到的東西是次級品」,而是堅持把食品的品質提昇,這樣一來,龍鳳的冷凍食品得到更多大陸都會白領與中產階級的支持。

另外,自2003年以後,大陸的原物料、勞動力、建廠等各項成本都在增長,就連龍鳳在嘉善設廠,也是著眼於當地土地、人工等成本便宜,離上海近。葉惠德認為,為了縮節成本,提高企業的機械化程度不得不做,這樣除了可以降低成本之外,也能提高企業效率。

今天龍鳳食品在大陸一年可賣出10億個餃子,營業額約 2 3 千萬元人民幣;湯圓一年也可賣出六億個,營業額達二億元人民幣。單憑這樣的成績,稱葉惠德是大陸冷凍食品業界中的「達人」也不為過。

龍鳳的成功,與廣告策略與訴求的成功離不開關係。以最近的廣告策略來說,龍鳳花了 1 千多萬人民幣買下中央電視台的廣告,經播放後,大幅提昇龍鳳在二、三級城市的知名度與銷售額。

廣告中的兩個小孩在吃餃子,其中一個小孩想用筷子夾餃子時,被另一個小孩制止,改用調羹來吃餃子,藉由這樣的動作強調龍鳳的餃子「原汁多多」,用調羹吃才不會讓美味湯汁流掉。新穎的吃法隨著廣告一經播出(產品還附贈調羹),果然讓產品熱賣。

靠小餃子打下華北江山

葉惠德善於抓市場「口味」的功夫不僅在此,幾年前為了在華北推展事業,他考量到北方人愛吃火鍋的習慣,認為傳統的餃子做得太大,不方便吃火鍋時食用,於是將餃子做成小粒,便於一口食用。新產品配合廣告販售後,成功替龍鳳食品打下華北江山。

「市場要靠業者動頭腦去『教育』。」葉惠德笑著說:「『用調羹吃餃子』對大陸人來說是新鮮觀念,很多人怕自己的創意與傳統的觀念牴觸,但有時逆向操作反而會得到意外的效果。」

以湯圓、餃子、包子在大陸經營內銷市場多年的葉惠德,他對這個市場的最終心得是:「品質贏別人才算贏,管理做得好決定贏多久,但財務贏才算是永遠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