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星期三, 8月 08, 2012

明代玉器概述:


明代玉器概述:
       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國家始終處在內亂頻頻,內憂外患之中。但是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監監制,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制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明: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作工嚴謹而精美。1970年南京市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雲龍的形象與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這類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但是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並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帶板應該歸入元代玉器的范疇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於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陸深墓出土白玉鐵拐李、 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這一時期的玉器開始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點,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明晚期:晚明前期東南一帶社會穩定,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因此玉器產量有所增加。當時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數量激增,藝術上明顯變得粗獷,精工者較少,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產和外銷所支配,於是出現了追求數量,忽視藝術的不良傾向。隨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裝飾繁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晚期名工陸子剛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時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錯發展的形勢。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與影響正在增強,這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玉器生產商品化的結果,也是我國玉文化的新變化。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70

清代玉器概述: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掃清叛亂,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繁榮經濟,出現了「康乾盛世」。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歷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也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總的來說,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清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苟。有的碾琢細致,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民間用玉以兩江產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致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此外清代各個時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順治、康熙年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玉器行業也處於蕭條狀態,產量很少,但宮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經濟復蘇,手工業大為發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慶年間為清玉的昌盛期。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興旺。民間觀玉賞玉之風興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陳設、器皿、佩飾、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等,品類齊全。乾隆時所稱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新疆維吾爾族玉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宮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雖屬阿拉伯風格,但器形、紋飾均較單純,光素器較多,不重磨工,稍顯粗糙。道鹹間戰端又起,內憂外患,國家經濟嚴重受挫,新疆玉貢完全停止,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經濟衰退而逐漸衰落。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及前後兩次鴉片戰爭,戰火遍布兩江,蘇、揚二地正好處在戰爭中心地帶,所受禍害可想而知。從此之後清代玉作就再也沒有振作起來了。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80


結語:
在一般人看來玉就是石頭。以礦物學分類,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鍵狀硅酸鹽中的角閃石組,包括透閃石和陽起石,也稱軟玉。還有一種是單鏈狀硅酸鹽鹼性單斜輝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國傳統的古玉大多是軟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歷皇帝進入並控制了雲南及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的礦區之後,硬玉才正式進入中國並流行起來。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裡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制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采用軟玉來制作器物了。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gg_art_jade_index_b.php?
PHPSESSID=4ba903f319e83
900cb9941652ad4fd52
 
       

       

前言: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制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鈕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竟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制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制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裡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gg_art_jade_index_b.php?
PHPSESSID=4ba903f319e83900cb9941652ad4fd52

史前玉器概述:
       史前玉器概念包括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中期,也就是整個夏及商代早期這麼一個漫長的區間。這個時期是中國玉文化的起源時期,它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其前期是緩慢的、不明顯的,這一階段包括從舊石器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後期則是跳躍式的,飛速發展的,這一階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
在古玉器欄目的概說裡面我們已經提,到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由於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又由於它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還由於它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裡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制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采用軟玉來制作器物了。
       及至到了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也就是周早期,由於受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的沖擊,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會那樣,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繼續占主流或壟斷地位了。但它在美身、祭祀、禮儀、殮葬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商代婦好墓的玉器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藝術品以及雜品等七類,反映出當時玉器的用途甚廣、地位至尊的歷史面貌。其中肖生玉器占很大份量。尤其是婦好墓還出土了紅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鳳,這說明收藏古玉已經是古人的一種文化生活。西周時期,玉文化沿著殷商的軌跡發展,在佩飾上出現了新變化。如:串飾形式多樣,長度加大,貴族玉佩多以璜為主件,雜以珠管,也有以多種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說明西周時期盛行玉佩。這是因為在西周「君子比德於玉」。《詩》雲:「言念君子,溫如其玉。」此時玉文化的沉澱已大大超過玉的自然屬性,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人們賦於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內涵,將其從神權、玉權的控制下解脫出來。
       總體上看,中國史前玉器特別是晚期玉器的時代風格及藝術手法繼承原始社會玉器的成果而又有所發展。此時的玉器制作通常采取誇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韻的象征主義手法。富於裝飾性、觀賞性的俏色玉鱉的出現,說明崇尚自然、追求真實的寫實手法仍在成長。另外治玉工具也從石砣機進化為青銅砣機。工具的進步使經其加工的玉器線條具有流暢婉轉的韻律感。晚期時玉器的時代風格漸趨統一,是此期玉文化的重要特色。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10

商周戰國玉器概述:
       商周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社會動蕩。各諸候都大力制造青銅器、玉器,為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僭越活動作禮儀上的准備。現存世的此期玉器數量頗豐,除東周王室玉器之外,還有春秋的鄭、晉、齊、吳等以及戰國的韓、魏、趙、魯、楚、秦等諸侯國玉器。這些玉器,或細密婉約,或粗獷豪放。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帶玉器大多精致無比,令後人無法企及,這與使用銅鐵砣及玉人操作更為熟練有關。由於統治者對玉器標准甚高,故推動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藝更加精進。可以說商周戰國時玉器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一個高峰期。
        春秋時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圖案和做工上仍保留著西周玉器的遺風。典型風格的是隱起或陰線刻的細密裝飾型玉器,如黃君孟墓出土的玉鳥獸紋璜、玉鳥紋環、玉虎形飾等。比較之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時的平面化、簡約化,向隱起化、繁復化方向演變,為戰國玉器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戰國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戰國玉演進的過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等。輝縣固圍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玉帶鉤及洛陽金村東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龍鳳飾玉卮等等,這些都是戰國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體現了戰國玉器高難度的工藝水平。此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特點是:1玉質優良。戰國時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青白色較多,偶見白玉。中小貴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價格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遠之地的美石。2琢玉技藝精湛。戰國玉器上的線條,包括造型的輪廓線和紋飾的陰陽線,均鋒利挺勁,准確流暢。3龍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龍居戰國玉器神瑞動物圖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鳳。龍的形象有兩種,一種是由虎豹等猛獸演化而來的,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與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種則頭長、 身細、尾尖、四足,是從蟒蛇變化而成的。4統一的時代風格為主。東周時各地新興的都邑已成為新的琢玉中心。由於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頻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區別不甚明顯,統一的共同的時代風格是其主流。5玉器使用范圍擴大。當時的玉器已不僅是最高統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裝飾品,它的使用范圍在逐步擴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飾,甚至還出現了祭玉。玉具劍於春秋晚期問世,其裝飾常用玉標首和玉珌。至戰國時期則新出現了玉劍格,在劍鞘上飾有玉琫。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20

秦朝玉器概述: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封建制統一國家,但僅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流傳下來的具有明確紀年的文物很少。由於缺少參照物,因此很難對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確的斷代。從零星出土的玉器來看,與戰國精細作工的玉器區別不大,還未見代表性之作品。
        到兩漢時期,由於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從王公貴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紳士富商等階層日常用玉品種豐富、數量眾多、加工工藝精湛。此時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玉禮器(所謂瑞玉)較前減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種作為裝飾用的玉佩飾大大增加,用於喪葬的玉冥器亦顯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較大的發展。在雕琢工藝方面,圓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鑲玉器物較前增多。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一些像生類玉器也有了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結合於一體,這些都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們現今能看到大量的漢代玉器,其中尤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為代表作。另外還有各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漢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帶托高足杯、盒、枕、帶鉤、印章等。裝飾品可分為人身上的玉飾和器物上的玉飾兩大類。人身上的玉飾主要是佩玉,計有璜、環、琥、瓏和玉舞人等。玉環的紋飾優美多樣,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於辟邪的玉制品叫剛卯,除見於著錄的傳世品外,發掘出土的剛卯為數不多。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考察,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和先秦時期有所減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為禮器使用。玉璧在漢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則從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漢代雖然還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為裝飾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漢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漢代時人們認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部分組成,每部分都由許多小玉片編成,是漢代治玉工藝高度發展的產物。玉九竅塞是作為填塞或遮蓋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九竅用的,這些玉制品皆為素面。玉琀一般作蟬形,置於死者口中,制作簡單,俗稱「漢八刀」。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漢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為玉豬。死者手握玉豬的習俗,在東漢直到魏晉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豬造型變化不大,刻紋也都比較簡單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30

兩晉南北朝玉器概述:
       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處在一個南北分裂、動蕩不安,戰亂頻頻的大環境下,整個社會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和限制。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器的發展同樣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從此一時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僅有簡括的玉豚、玉蟬之類的玉雕,而且僅在有限的范圍內存在。以不見各種玉用具和玉佩飾出現,說明此時無論是玉器的加工制造還是社會保有量都大大減少。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故在這一時期出現用於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種佛像。我們現在還可以見到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玉雕佛像或引進玉佛。民間則多以曲陽白石和黃花石造「玉佛」供養。
       因此兩晉南北朝對於中國玉文化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斷裂帶,玉器制作比兩漢明顯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發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這表明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玉器發展已由高度發達的、處於巔峰地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滑落低谷。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40

陏唐玉器概述:
        在中國歷史上,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兩大強盛帝國。這一時期國家強盛,經濟發達,國富民強。此時東西方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給中國人帶來了許多新鮮的事物與觀念。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發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隋唐玉器上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圖案。佛教題材玉器有飛天,肖生玉有立人、雙鹿、壽帶、鳳等,都受到當代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影響。此時玉器加工技藝已趨成熟,砣法簡練遒勁,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氣韻,頗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立體肖生形象的肌肉轉折處理能收到天然得體的良好效果。在這個時期已普遍采用產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方玉屬」。和田玉溫潤晶瑩的特性在各種玉雕人像、動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而使形象美與玉材美和諧地融合為一體,提高了玉器的藝術性和鑒賞性。隋至盛唐玉器,不論是簡練還是精琢,其處理都恰到好處,均可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
        晚唐及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再度出現分裂,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社會經濟嚴重蕭條,玉文化也受到極大的影響。現今出土明確為五代十國的玉器少之又少,因此在本網站分期玉器欄目中我們也就沒有把五代玉器列入了。
資料來源:
http://www.gg-art.com/Jade/time/index_b.php?tid=50

宋元玉器概述:
        中國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此時期的玉器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階段。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面構圖復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藝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繪畫性、藝術性的轉變。此時的皇家用玉品種豐富多樣,佩飾類有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皇家、官僚及民間均風行收藏古玉,古董行開始出現偽造或仿造古玉之風氣。因此,宋玉又被分為古玉、時作玉、偽古玉和仿古玉。
       兩宋及其同期或稍後的遼金玉文化去除了隋唐五代繁雜的外來文化因素,又繼承和發展了隋唐玉文化的市庶化、藝術化特色,特別是融會了兩宋繪畫的特點和技巧。宋代肖生玉在崇尚寫實主義的院畫影響下追求形體及運動的准確表現,以顯示其內心世界。花鳥玉佩多做隱起、鏤空的對稱處理,富有生活氣息。雙勾的經文詩詞等銘刻玉器盛極一時。遼金玉器也是由漢族玉工碾成,但其題材卻富有邊疆民族特色和游牧生活氣息,以契丹、女真兩族生活為主題的春水佩和玉秋山為其傑出代表,均有著形神兼備的藝術造詣。宋、遼、金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有情節、有背景的景觀式構圖,以鏤空起突等法碾琢的懸塑性或立體的肖生玉器。它是這一時代玉器的新興形式,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還出現了受道教影響的神仙題材和「龜游」一類祥瑞玉器。總之,此時期玉器的特點是:玉如凝脂、構圖繁復、情節曲折、砣碾遒勁、空靈剔透、形神兼備,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期。
        元代社會是一個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中華本土文化受到極大的壓制。此時的玉器雖然保持了宋玉的造詣和風格,但卻沒能繼續發揚光大,而是出現回落,其藝術性和加工工藝均顯得較為粗糙。元代除碾琢禮制用玉之外,還將玉材廣泛地用於建築和家具,玉器應用范圍擴大,數量有所增加。內廷的制玉機構及碾玉作坊規模空前龐大,元代內廷與官辦玉器手工業特別發達。因為承襲金與南宋的官辦玉藝的既成布局,大都和杭州遂成為兩大玉器工藝中心。元玉繼承宋、遼、金玉器形神兼備的造詣而略呈小變,其做工漸趨粗獷,不拘小節,繼續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從南宋繼承下來的漢族傳統玉器。元玉器中有兩種是與蒙古族相聯系的,一是玉押,供簽署公文、告示之用,一品高官方可使用,十分珍貴;二是玉帽頂。明曾召西域國工碾治玉九龍帽頂,螭、虎形象的運動和曲線處理頗為靈秀細勁,均較為成功,但對細部的磨光上不夠注意,往往留下一些砣痕。文人用玉制造文具,仿古尊彝玉器繼續流行,古玉的搜集、保存、鑒賞在文人中一如既往,風行不止。畫家朱德潤編寫的《古玉圖》,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性的古玉圖錄。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是「瀆山大玉海」,可貯酒三十余石,飾海龍、海馬等十幾種瑞獸翻騰沉浮於波濤洶湧的大海,氣勢雄偉,動人心魄,神態生動,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