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陶藝賞析
■劉鎮洲/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工藝系/副教授
陶瓷是我國重要的工藝製作之一,早在史前的石器時代,就已有土器的製作,尤其史前的彩陶,形式種類繁多,裝飾技法與樣式豐富多樣,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繪畫發展的起源。就我國歷代所留存下來的文物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陶瓷不但在我國工藝製作技術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尤其長久以來,在歷代陶藝工匠的鑽研精製之下,創造出許多傑出的陶瓷器物,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陶瓷除了用於實用器皿的製作外,在今日也已發展為藝術創作的一個項目,並且成為現代藝術創作中,重要的創作媒體之一。現代陶藝的興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至今不過四十餘年的歷史。而臺灣的現代陶藝,足萌芽於民國五十年代,真正蓬勃發展則在民國七十年以後。經過這些年來作陶者的努力耕耘、私人畫廊的鼎力支持,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省立美術館、各地文化中心等公家機構的鼓勵推動之下,台灣的現代陶藝得以順利發展。而中華民國陶藝協會、中華民國現代陶瓷藝術學會、臺灣省陶藝學會等陶藝團體的相繼成立,以及邱和成文教基金會、鶯歌陶瓷工會等民間團體的積極參與之下,臺灣的現代陶藝終能穩健進步而逐漸形成日前的繽紛與興盛景象。
在現代陶藝創作中,一般說來可分為實用陶瓷器的製作與純粹造形表現的陶塑製作兩大類。實用的陶瓷器除了實際使用上的機能要求外,在造形與柚色上則強調作者的自我風格。而純造形表現的陶塑製作,除了造形、釉彩、質感必須符合美學要素外,作者的意念表達也必須十分明確。然而,由於現代陶藝由實用器物的工藝製作,發展成以抒發個人意念與情感的造形表現,其間是有相當大的本質差異。所以,習慣於以傳統實用的角度,來欣賞陶藝者,經常無法理解現代陶藝作品中所表現的真正意義,因而造成對現代陶藝的錯誤見解。在此,以臺灣地區陶藝作家的作品為例,對臺灣現代陶藝中各種表現形式內容的特質加以探討,以促進對現代陶藝的瞭解與欣賞。
首先從實用陶瓷器的製作方面談起:藝術創作貴在個人風格的表現,所以在臺灣目前的現代陶藝創作中,有不少作家雖然仍然依循傳統的陶瓷器造形與釉色,繼續從事創作,但是在作品的造形與釉色的微妙變化上,作者十分強調個人的特色及情感的呈現。以垃坏成形的花瓶造形為例,避可以看到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作品吳讓農的縮釉瓶足為人熟知的作品,他以穩健、熟練的垃坏技巧製作出工整端莊的坏體,並刻意留下明顯的拉坏指痕,而在作品中縮釉釉縫之間的露胎上清楚地呈現出來,成為縮釉的背景,使坏體與縮釉之間產生鮮明的對比。
劉良佑的彩繪大口瓶系列作品,是以彩繪為主的陶藝創作,在造形單純的開口大瓶胚體上,運用各種不同的彩釉作畫,並運用刮刻的技法增加彩繪畫面的立體感,同時由於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交互運用,使得彩繪畫而色彩鮮豔、層次豐富。
王修功的噴釉花瓶則足另一種施釉風格的表現,他擅長以噴釉的方式,將不同釉色噴灑於造形工整的胚體上,利用噴釉的漸層效果,使釉面具有矇隴柔和的氣氛,頗具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效果。陳佐導的偎紅挹翠釉瓶系列作品也足以釉色表現為主的作品,他以特殊的技法讓銅紅、銅綠雙色,同時出現在作品上,鮮豔的紅、綠雙色彼此交融、相互輝映,頗具特色。此外,游曉昊的刷釉瓶,運用刷釉的豐富筆觸,表現活潑熱鬧的彩繪畫面。蔡榮祐的各種消光釉圓體瓶、大缽,則以質樸的釉色與渾厚飽滿的胚胎,呈現樸質的風格。孫文斌的銅綠釉大缽,以流暢的拉胚技巧,搭配適度的變形,使作品造形活潑而具有動態之美。林振龍的彩繪瓶足在坏體上以鮮顯的釉色,將現代繪畫的效果表現出來。鄭水國的貼飾高瓶,則是在拉胚的瓶體上,以黏土站出細紋,再拖上傳統的裂紋釉,頗貝創意。蘇世雄的釉雕瓶,足先在胚體上多重施釉,再以雕刻的方式在釉層上雕出圖案,使不同釉層的釉彩呈現出來,具有堆漆雕花的效果。
近年來年輕陶藝作家中,以傳統拉坪作為作品表現主題的亦不在少數,其中較為傑出者有郭聰仁的大口圓球瓶,以高金屬釉雙色疊色,做出山水畫的圖案效果。吳明儀則以銅紅釉與哈密瓜釉雙色交疊,利用流釉現象形成紅綠相間之釉藥流痕,自然而流暢。賴財福在拉胚成形的細口長瓶上刻劃出流暢的圖形,且有現代繪畫的風格,局部圖案刻痕也使黑白雙色為主的畫面更為有力。
拉胚成形是傳統實用陶藝中最常見的成形方式,也足最適於當做容器的造形,但是從上述作者的作品表現中可以清楚地發現現代陶藝中的實用陶藝製作,器物的實用功能已經降低,陶藝家是藉器物的形體做為媒介,以展現個人的風格與特色,這種現象在其他成形方式的器物製作上,也足同樣的。
在現代陶藝中,除了常見之拉坏成形器物表現外,以土板成形的方式做出器物造形的作品,也頗為常見,如高淑惠的土板成形陶壺、化器,充分利用陶板柔軟特性接合成形,並在單純的造形上施以樸質的釉色,作品簡潔大力。楊文賓的陶罐、陶盒、陶瓶系列作品,則充分利用陶板的張力,做出飽滿膨脹的器物造形,再以深色的胚體與藍綠色釉互為對比,使作品具有沉靜、清雅的氣質。另外,洪振福的方形花瓶、林清河的多日方瓶、陳仁智的梯形斜肩瓶…等,這些作品都在土板成形的自由造形中,注入相當強烈的個人風采。
此外,以土條成形的方式捏塑出陶瓷器物造形的作品也經常看到,如林敏健的土條方形高瓶,以緊密的土條相疊而成,形成器物造形表面的特殊質感。童建銘的土條小口圓瓶,造形飽滿,充分發揮土條成形的質樸、自然特色。而在作品中運用兩種以上的成形方式完成作品的也相當多,如陳國能的拉胚長瓶,是以垃胚瓶體結合土條貼飾范仲德的茶壺則是拉胚成形的壺體,接合土條把手蕭立應的茶具是以注漿製作壺身,土板製成把手與壺嘴等。這些作品除了個別呈現不同成形方式的特色外,也使陶瓷器物造形,變得自由、活潑而有趣。這種不受器物形制結束,自由地展現作者的風格與意念,也正式現代陶藝所展現的一種特質。
另一方面,以「實用」的觀念出發,而作品實際「使用」的可能性不大,甚或足完全無法使用的「器物」造形作品,這類作品常綜合器物的「實用」要素,卻做出非實用的造形,藉著人們對「實用器物」的固有概念,造成「概念」與「實際.的相互矛盾。例如:楊作中的幾何造形茶壺、范姜明道的乎面陶瓶系列作品、林振龍的變形茶壺系列作品…等,都是依循茶壺的既有要素,做出不適用或根本無法使用的茶壺。作者的目的除了是要在造形表現上凸顯自己的特殊看法外,還重要的足:喚起人們對固有概念的反省與再認識。這在現代藝術中,也是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造形創作趨向於複雜多變的狀態,現代陶藝的表現形式也隨之多樣化。在臺灣現代陶藝創作中,不以實用器物為目的,而以純粹表現造形與意念表達的陶塑作品,近年來已十分普遍。作陶者利用陶瓷材料特有的成形方式、質感處理與釉色呈現,來進行作品的創作。在此,就現代陶藝中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賞析臺灣現代陶藝家的作品。
在造型表現中,單純的幾何造形在視覺上往往造成強烈的印象,尤其是當光線投射在這類作品土時,所造成的光影變換是極為豐富多變的,所以雕塑家常利用單純的幾何造形創作作品。在現代陶藝表現上亦復如是;陶藝家常利用陶瓷材料的特有質感與釉而,增進造形上的光影效果。同時,也利用這種光影變化,揉台視覺的慣性,在作品上呈現矛盾的錯覺現象,使作品在三次元空間中產生視覺幻象。這種結合材料特性與色彩效果的造形創作,足現代陶藝表現上的一人特色。如馮盛光以單純厚實的塊體及局部的開口或凹陷,使投射在作品上的光與形成的影,呈現明快強烈的對比;王正鴻則在幾何造形面上,做出相對映的凹凸變化,產生光影的正反幻像;而玉俊杰在平直工整的造型上,營造犀利的光影效果。這類作品也由於光影的豐富變化,使得造形的立體感更形鮮明。
陶藝造形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以陶塑成形的造型人多為中空的,這是由於陶土塑形必須經過乾燥與加熱燒製,才能成為陶藝作品,實心的陶土造形,有時會乾裂、或者會燒爆而不能成形。因此,造型內部的中空現象,便成為陶藝造形的特殊要素。這在傳統的陶瓷器造形上固然如此,在現代陶藝造型表現上,也臼然成為作品表現的重要部分。臺灣現代陶藝作家中,有不少是以此為主題創作作品的,如唐國樑以橢圓體造形不斷衍生,架構出以弧面為主的形體,內部空間封閉而鼓脹,形成一個有機形體。高淑惠以上板架構出塊體造形,本身即已暗示於陶土塑形必須經過乾燥與加熱燒製,才能成為陶藝作品,實心的陶土造形,有時會乾裂、或者會燒爆而不能成形。因此,造型內部的中空現象,使成為陶藝造形的特殊要素。這在傳統的陶瓷器造形上固然如此,在現代陶藝造型表現上,也自然成為作品表現的重要部分。臺灣現代陶藝作家中,有不少是以此為主題創作作品的,如唐國樑以橢圓體造形不斷衍生,架構出以弧面為主的形體,內部空間封閉而鼓脹,形成一個有機形體。徐翠嶺作品的膨脹造形,亦充分顯示出其內部空間的外脹壓力,並隨著造型的扭曲變化,使整個作品外觀充滿生命力。陳品
秀的枕頭盒子系列作品,則在不甚規則的幾何造型面上,出現些微的波浪起伏或凹凸變化,呈現作品內部空間的呼吸鼓動現象。這些無開口的封閉型陶藝造形作品,都足利用作品的外觀或造形的意義上敘述內外空間的區隔意義,並引伸出作品內部空間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
而在現代陶藝作品中所常見到的局部開口部分,是具有連繫作品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特殊意義。臺灣現代陶藝作家中,刻意在作品上開口,做為作品表現重點約有不少,如楊元太的作品樸質而厚重,在微鼓的形中總留下隨意的切口或自然的收口,這些開口部位,便成為作品內、外空間相通的關口。邱建清的「佳洛水」系列作品中,在塊體的局部呈現許多透空洞口,使整個塊體的內部空間藉著這些自然蝕透的洞口釋放開來。宮重文在作品上的刻意留洞,及在洞口周圍的不同質感處理,也是凸顯作品內外空間的過渡關係。
在傳統陶藝製作上,陶瓷器皿本身就已具有內外空間關係的特質。如開口較小的瓶、罐類陶瓷器,其內部空間是隱藏在器體的內部,並在開口的部份與外部空間相連接。而開口較大的盤、碗類器皿,則其內外空間雖無明顯分界,但是卻依然存在著。因此,現代陶藝作家若以器皿為創作表現主題時,作品上口緣的變化及開口的形式,使成為表現內、外空間意義的重要因素。如孫文斌在拉胚大盤口緣上作壓陷處理,使拉胚成形的正圓開口變得活潑有趣,謝正雄則在拉胚變形的長頸瓶上,將口緣處理成不規則的造型,以暗示瓶體內外空間的互通管道,而開口的扭曲轉向,也使這個互通管道具有方向性的含意。張繼陶在拉胚變形的系列作品中,也常將開口拉長變形,而成為生命體的口部,用以敘述生命體的一種訴求。
在現代藝術表現中,超寫實也是常運用的技法之一。陶瓷材料由於具有豐富的可塑性,可做出許多質感變化,同時可塗施釉彩,增加色彩效果,所以能唯妙唯肖地仿造出其他材料的質感與色澤。因此,利用寫實表現的方式,用陶瓷材料製作出其他材質的「物品」,也是陶藝家常採用的表現守法之一,作者藉著視覺觸覺與固有概念之問的矛盾,來凸顯被仿製「物品」的存在意義,以及從該「物品」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問題。如陳景亮以枯木或腐朽木板為描寫主題的陶壺製作,是以粘土的可塑性比現出細緻的木材質感。葉文則是利用柔滑的釉色表現植物的自然姿態。在中國傳統宜興茶壺的製作上,就常以這種寫實表現的方式製作茶壺。但足,在工藝製作上的為實表現,與現代藝術創作中作者「以物喻物」的表現守法,其本質是不同的。
陶瓷材料取自大白然的土石,材料本身使具有許多面貌與自然特質,由於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來自自然的土石原本對人就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因此,陶藝家在利用陶瓷材料製作器皿與表現造型之餘,對於陶瓷材料本質的探討,也懷著極大的興趣。臺灣現代陶藝作家中,有不少足以這方面的探討,做為作品表現的一種方式。如楊元太的作品中可看到土的質樸,與長時間高溫燒製後的堅硬與熟透的特質。林昭佑的方塊造形中,土塊的工整厚實與局部施釉土片的柔軟彎曲,形成材質上的強烈對比。陳國能在土板疊砌造形中,平整陶板面與側緣的不規則斷面,也形成質感上極大的差異。羅森豪以粗質的陶土與細緻的施釉瓷土併存於作品之中,表現材質之間的衝突關係。翁國珍則在拉胚作品中,呈現陶土胚體表面撐裂的自然痕跡。姚克洪以擠壓皺摺的厚實土塊與彎曲層疊的土片,及格狀土條,相互穿插組合,形成對比。
陶瓷材料的原始、其實面貌,固然可顯示出自然現象的神奇與多變,但是最重要的莫過於是陶藝家本身欲透過這些材料的原始面貌,敘述出自己對材料的詮釋,及自己與材料之間可及與不可及的部分,而從自己與材料的接觸中,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以陶瓷材料的材質與塑性,雖然可以仿製出其他材質的質感,但是仍然有許多材質特性如色澤、量感、透明度、柔軟度…等,都是陶瓷材料不易表現的部分。因此,在現代陶藝創作中,常選用異質的素材,來強調不同材質問的差異與衝突性。就作品的表現形式而言以陶瓷材料仿製其他異質材料的質感或形態,其主要目的在於凸顯「陶瓷」材料的可能性,同時也是作者本身描寫能力的一種表
現。而在作品中引進其他材料媒體並組合在一起,則可藉不同材料之間的材質特性,相互對映,造成欣賞者在視覺上的特殊反應,而達到作者所預期的效果。所以,在現代陶藝作品中,為了表現異質材料的「衝突性」或「諧和性」,而選用「仿製」手法或使用「真材實料」,其根本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
近年來臺灣現代陶藝作品之中,這種結合異質材料的表現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趨用「仿製」手法或使用「頁材實料」,其根本的意念是完全不同的。
近年來臺灣現代陶藝作品之中,這種結合異質材料的表現方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常見的是周邦玲的作品中鐵釘、鐵絲、五金配件等是主要的異質材料,這些材料與自由而不造作的陶土造形結合在一起,形成和諧而富詩意的情境。陳正勳的陶木、陶鐵系列作品,則是將木塊或鐵塊嵌入厚實的土塊之中,呈現陶與木或陶與鐵之間的契合與互動關係。許偉斌的作品中也大量嵌入木塊、鐵片、銅管、鐵條等物,在糾雜紛亂的材質之間,安排出一種平衡與秩序,使多種類的異質材料,和諧共存於作品的架構之中。陳麗絲則在作品上使用許多異質的現成物品,以詮釋人與物之間的深層關係。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生存競爭所衍生出來的環境污染、人際關係惡化日益嚴重,各種病態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在現代陶藝中,以此做為主體來探討的也不少。如洪寶蓮以破舊鏽蝕的錢箱與枯黃卷曲的落葉,表現「人為」廢物與「自然」廢物的共存事實,以引喻當前當前環境的污染。連寶猜常以凡俗人物的百態與佛像做主題,以探討人世間的紛亂與苦悶,並透過作品陳述她的宗教觀。白宗晉則將陶與機械產品及現代物相結合,利用有機與無機的對立關係,探討人與冰冷工業產物之問的矛盾現象。
此外,以個人觀點對社會現象、文化反省及人類生命的思考,也常見於現代陶藝的作品中。如留愛頁在單純的造形中,以煙燻的方式處理作品表面,從煙燻的自然紋理中探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李幸龍則利用傳統衣飾圖案表現在單純的造形上,以緬懷消逝中的傳統文化。呂淑珍在陶板刻繪裸女及利用塑形表現裸女之各種姿態,描述女性的內心世界。錢正珠則陶土塑造動物、人物,以現代人的觀點重新詮釋往日的童話故事。
近十餘年來,由於環境、空間要素在現代美術中逐漸占有重要地位,藝術作品的表現,已不侷限於作品本身,在作品四周的空間及相鄰的物體,都可視為作品的延伸,或者說作品表現的概念可隨著四周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引此,陶藝創作也受到這種創作概念的影響,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表現形式。
在這種類型的作品之中,有些是在燒製完成後只是一堆「物體」,必須運到適當的展示場所予以裝置組合後,才能成為「作品,。有些作品則依照展出場所的狀況,可變更作品展出的形式,甚至結合其他不同的媒體呈現出來。尤其陶瓷材料來自大地,與環境、空間存在著極為特殊的關係。而陶瓷材料過火粹煉中產生質變的歷程,使得結合環境、空間要素的整體作品,產生了更為深層的意義。臺灣現代陶藝作家中,從事這種裝置表現的並不多,蕭麗虹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她常用陶板捏製半抽象的人群、雲片,並配合細砂、繩索等物構築成人類社會的縮影,以閘述她對天、地、人的見解。邵婷如則以頭、手縮小的粗短肥胖人物群像,表現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人在現實社會各種壓力之下,內心世界的描述。范姜明道以遍塗金彩的陶瓷晶與工業五金配件,交疊安置或重複排列,以諷刺現代社會的高度物質化,以及拜金主義的氾濫。
藝術創作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心中各種思想、意念的表達,在陶藝創作中,由於材料種類的多樣性與成形方法的便利性,使得現代陶藝表現的形式極為豐富。當今的陶瓷藝術,已與現代藝術潮流緊密地結合,而使得創作的範疇不斷擴大,在現代藝術的洪流之中,也由於陶瓷媒體的溶入,豐富了藝術表現材質的多樣性,而就陶藝創作表現而言,藉著各種新觀念的產生與新材質的應用,增進了陶藝作品的多樣化,也增添了陶藝表現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