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31, 2012

香港腳 不一定都會「癢」

香港腳 不一定都會「癢」  

  文/鄭國良 許多人常等到形成蜂窩組織炎造成皮膚潰爛,合併細菌感染整隻腳腫脹流膿甚至發燒,才會到醫院接受治療,有人因灰指甲變厚變形造成急性甲溝炎,腳趾頭紅腫疼痛,

 


  在人來人往的皮膚科門診病人中看臉的佔了絕大多數,而這些臉部的問題不外乎是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或接觸性皮膚炎,說穿了便是面子問題。病人來看這些疹子絕大多數是為了美觀而來,臉是衡量一個人外貌的靈魂之窗,多一顆少一點都得斤斤計較。

  相對的,對於每天辛苦發揮代步的雙足而言,它們的待遇可就差多了,病人到醫院來時通常都已流湯、流膿相當嚴重了。足部疾患排名第一的應該要算黴菌感染,也就是足癬或俗稱香港腳;如果已經侵犯到指甲便形成所謂的甲癬也就是灰指甲。

  所謂足癬、甲癬便是一種黴菌感染,如果只感染到足底皮膚便稱足癬,若已侵犯到指甲便叫甲癬。臨床上足癬可分五種型態:第一種是脫皮型,這一型通常不癢只見脫皮現象,由於不會癢加上病人長期受到一些廣告─「香港腳、香港腳、癢又癢」影響,以為不癢就不是黴菌感染,容易延誤就醫時間。即使就醫也不願相信,這種錯誤的認知常造成醫師與病人的爭執。直到以為是皮膚乾燥買了乳液不斷擦拭卻不見成效,此時病人總算願意面對事實接受黴菌的治療。

  第二型為指縫潰爛型,指縫易變白甚至潰爛,如果不加以治療此型最易因傷口細菌感染而形成蜂窩組織炎。第三型為水泡膿泡型,主要會在足底反覆產生許多小水泡或膿泡,這型病患通常很癢。第四型為厚皮型,通常病人已罹患黴菌感染數十年,造成角質層的異常增厚。這型病人通常都會合併甲癬,在治療上可能已經不是一般的抗黴菌外用擦劑可以奏效。

  甲癬一般可分四型,最常見的遠端型在指甲末端會呈現增厚的現象,於是指甲看起來會比較灰白或汎黃,在治療上必須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口服抗黴菌藥才能達到治癒的效果。

  黴菌喜好溫暖潮濕的環境,台灣地屬海島型氣候,本來就適合黴菌生長。如果不能維持一個乾燥的環境想要防黴抗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第一:必須要穿著吸汗透氣的棉質襪子且襪子需經常換洗並避免與他人共同使用。第二則必須盡量穿著透氣的鞋子,現代人工作時數長,鞋子一穿便是十幾小時,應儘量避免穿著密不透氣的球鞋儘量以涼鞋或皮鞋取代。

  最後則是保持乾燥的雙腳及指縫,很多人先天指頭緊貼或像七十歲以上的老婆婆纏小腳造成指頭變形都較易造成黴菌感染,所以在碰水後要儘量將足底以及指縫間的水分擦乾尤其指縫潰爛型在治療期間更要儘可能將指縫撐開才能達到較好的療效。

  在台灣由於罹患黴菌感染的比例相當高,很多人一輩子與癬如影隨形,不僅早已習以為常甚至不想治療。事實上治療黴菌正考驗著一個人的耐力與意念,不僅需要藥物的幫助更需要從生活習慣上徹底改變。在新世紀人與人接觸更為頻繁緊密的現代生活中讓你的雙足還原成本來的面目,不但可避免許多尷尬的場面,更可讓你享受擁有健康雙足的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鄭國良為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